Alyssa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香港变了

2已有 607 次阅读  2010-05-12 13:26

好长时间没去香港了。

70年代开始,往返台北和德国通常在曼谷或香港转机。从那时开始多多少少就见证香港的发展和变化。记得第一次去时,一位在慕尼黑留学的香港朋友为我在弥敦道预订了酒店,安排他的家人请我饮茶的同时,由于担心沟通困难,还特意请出家中唯一能说普通话的舅舅列席,免得发生“鸡同鸭讲”的情况,而后请一位妹妹陪我逛街,盛情至今难忘。

的确,当年在香江不会说广东话虽然不至于寸步难行,但也够不方便了。路标和建筑物有中文和英文,机场及酒店人员能说英语;但是要买东西就比较复杂了。能说普通话和英语的售货员凤毛麟角 ,沟通并不见得比在日本容易,真有到了“异国”的感觉。

80年代有几年常住北京。当时在计划经济下的北京生活条件是艰苦的,供应有限,生活沉闷。先生任职的公司每半年让我们去一趟香港换换环境兼采购需要的用品。那时候的香港对我们一家和我们在北京的外国朋友们而言真是一个五光十色的花花世界,是一个乐园,有吃不完的佳肴,有买不尽的东西,有不是新华书店的书店,有五花八门的书报杂志。。。往往让我们流连忘返;总是带着空空的行箧和兴奋的心情去到香港,几天之后再带着装的满满的箱子依依不舍的回到北京。每一次,到飞机场前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到市场上买上一箱冷冻包装的鸡肉肠子。

那个时候还是启德机场,就在人烟密集,高楼耸立的市区当中。启德机场和巴西里约热内卢的机场并列全世界对飞机驾驶员最富挑战性的机场。的确,每次在启德机场的降落对胆大的乘客来说是紧张刺激,对胆小的人而言则几乎是生死攸关。年幼的小儿有好几年在飞机上起飞前都要在胸口画个十字请上帝保佑,估计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90年代到香港的次数比较频繁。先生因为工作的关系,经常穿梭在中港台三地,我也在他出差时间较长时趁机同行。透过当地的朋友,有机会更深入认识香江的天然美丽与人为魅力。殖民时代的末期,香港人的飘摇不安,忐忑焦虑,彷徨动荡,茫然和无所适从是写在脸上,挂在嘴边的。似乎就在隔夜之间,港人开始热衷于政治议题。移民加拿大和澳洲的风潮席卷着香江,谈话间的内容离不开97和移民;许多亲戚朋友同学们就是在那段时间怀着复杂的心情离开香港的。另一方面,中资的驻港机构逐渐增加,出差的人员也多了起来,不一样的口音,不同的打扮格外显眼。而我们,也亲身经历了1997回归的盛事,感受了香港人难以描述的复杂心情。从那时候起,香港的命运就更和中国分不开了。。。

英国人走了,留给香港的除了左交通规则以外,对我而言,最突出的应该是议会体制,赤腊角机场和廉政公署了。香港逐渐在转型,生产业因为外移而在本岛上慢慢消失,取代而来的是强化的金融业,物流业和服务业。我见过香港“鱼翅捞饭”的兴旺时期,也经历过亚洲金融风暴时香港的萧条与惨淡。2003SARS肆虐香港,灾情惨重堪称空前。那年的67月初我们正在香港,媒体的两大报道至今记忆犹新:一是“周正毅案”的揭露,二是中国国务院发布开放北京,上海等地的自由行的消息。后者给了港人一线曙光,无限商机。

几年下来,中国人更富了,金融业在成长,物流业在扩大;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无形的挑战着香港几十年来的不败地位。唯独“采购天堂”的名称拜免税之政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内地游客走访香江。北京人字正腔圆的京腔和上海人细细碎碎的沪语在铜锣湾,尖沙咀和中环的大街小巷响亮的响起,甚至盖过港人的大嗓门。香港人的普通话更进步了,市场走向也随着自由行游客渐渐改变了。百货公司增加了卖高档手表和化妆品的专柜,尖沙咀,旺角,油麻地的小型酒店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星光大道上不知何时竖立起“随地吐痰和乱丢垃圾要受重罚”的牌子,和巴黎圣母堂门口新竖起的写着“肃静”两个中文大字一样让人触目惊心。

2008年秋天爆发的全球金融海啸也给香港带来沉重的打击,光是雷曼兄弟的“灾民”就不计其数。那一阵子,香港的惨淡哪里能和当年勇居“亚洲四小龙”行列时的风光情景相提并论?若不是中国的经济迅速恢复,中国人的收入持续增长,中国游客与日俱增,大力消费,今日香港不晓得是何种面目?我无法想象,去掉“中国”元素,香港的前途在哪里?

200912月的香港,摩肩接踵,熙熙攘攘,何等的热闹。应运人民币客群的消费习惯,香港的商店结构也有了明显的变化。客源滚滚的黄金地段,20米圆径内金饰店,钟表店林立,有些甚至是同名的连锁店;专营摄影器材,手机,电脑的商店里挤得水泄不通,只告知店员要的机种型号,连价钱都不问的大陆客一个接一个;拖着行李箱在百货公司采购的女士比比皆是;咖啡厅里大包小包累的不行的游客也不少见。听说,还有财大气粗拽着满是现钞塑料袋购买楼市的人士, 惹得需要按揭的本地人只能靠边站。在这微妙的变化中我虽然心有戚戚,一方面对香港在经济上失去多元性感到惋惜,另一方面却庆幸着天星小轮和有轨电车的继续存在(虽然无关痛痒的涨了一点价),茶餐厅仍然屹立(虽然座位一样狭窄,跑堂的普通话还是麻麻),书报摊没有流失(虽然政论性杂志的内容慢慢趋于平淡),机场巴士依旧勤快的穿梭在机场与各酒店(虽然座椅陈旧了许多),港人对政治和社会的关注和参与在增加( 虽然道路并不平坦)。。。我惊讶的从高处看到前水警总部(1881 Heritage)的新面貌全景,不否认第一时间有“惊艳”的感觉,但是在进一步了解以后,也为了原先以彼为家的192棵树只被保留了18棵而扼腕为了经济效益而舍弃了珍贵的城市绿洲,特区政府何等短视,商人又何其现实重利!

物换星移,香港也在变化着。唯一不变的应该就是一代一代的香港人为了适应潮流与现实环境不断在调整适应生存方式的心态吧。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bella 2010-05-13 08:38
    I was born and bred in 广州, immigrated to overseas with my family in 2000's. Even so closed from 广州 to 香港, yet I never have been there, but also I knew where  香港 is keeping changed.  The detail of your writing is very  
    good, I now would know more of 香港变了 from your way.               
    香港is one of the place which I want to visit the city from my youth, I would say that she gave me so much memory, mostly I were listening songs and watching  movies of H.K when I grew up in 广州.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