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才子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游走乌镇(原创)

871已有 1094 次阅读  2011-02-19 11:31
         
 
      
人在旅途,可以安静的想很多事,也可以什么都不用想起。没有缘由,没有目的,就那样漫无边际的在城市间游走……         相逢真的是件奇妙的事情,这一刻还在人涌乌镇,下一刻便各奔东西。                 江南水墨画的唯美是让人向往的 。去乌镇,看看江南水乡《似水年华》的拍摄地,也想比较与周庄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翻开《中国交通图》狠找了一阵乌镇,却没有找到,它不象周庄一样有个鲜艳的红点,来表示它是个旅游胜地。 
      乌镇是浙江的一个水乡古镇,也是一代文豪茅盾先生的故乡。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乌镇是河流冲积平原,沼多淤积土,故地脉隆起高于四旷,色深而肥沃,遂有乌墩之名。其实,这类地名在当地并不鲜见。距乌镇9公里处有一村叫红墩,其镇志上说:“红墩在镇西,地脉坟起,厥土赤壤,村以是名。”又旁有一村名紫墩,就是因为多紫色石土的缘故。红墩、紫墩的命名为乌墩名称的传神写照说提供了现实的佐证。据谭家湾古文化遗址的考证表明,大约在6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这一带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唐时,乌镇就隶属苏州府。唐咸通十三年(872)的《索靖明王庙碑》首次出现“乌镇”的称呼。乌镇称“镇”的历史可能从此开始。乌镇为何称为乌镇呢?原因有很多,最为真实的原因是乌镇的土地非常肥沃,色泽较黑且地势比周围高,所以古时叫做“乌墩”。后来唐代是正式建镇,所以称为乌镇。乌镇的建镇史有1200多年了,京杭运河穿镇而过,历史上曾以河为界分为乌、青两镇。河西为乌镇隶属于湖州府乌程县,河东为青镇隶属于嘉兴府桐乡县,至直1950年乌青两镇才正式合并,统称为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到今天。 
                 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 1991年,乌镇被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999年开始古镇保护和旅游开发工程,于 2001年1月1日正式开放的,现已被评为国际四A级风景区,全国20个黄金周预报景点之一。虽然开发较晚,但起步较高,保存得非常完整,整个开发过程坚持了“以旧修旧、整旧如故”的原则。现在景区里面依然有老百姓居住,并没有因为旅游开发而把他们全部搬走,他们原来怎么生活现在几乎仍然怎么生活,乌镇也因此悠然自得原汁原味,是生活着的古镇!

        

      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进入乌镇,先要过桥,一条东市河横贯东西一镇,一座廊桥架通南北两街。桥名“逢源双桥”是择水而居的原故吧,只可惜没有看一下这桥上是否有对联,也许能从中得到此名的来源。不过,想来应该是这片水域繁衍了这里几世的人,水而源,所以称“逢源”吧,逢源也许有恰逢财源的意思吧。廊桥的出名是由一部美国大片“廊桥遗梦”而引发的,突然之间在中华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古韵的、带屋顶的桥。曾经见过武夷山的廊桥,名曰“花嫁”,应该是女儿出嫁的必经之路吧。这做双桥,有着飞檐,却不知为何在桥的中间用木雕花窗隔成双桥,也许是现代交通“人行道”的古典版。 
      
       双桥下是“财神湾”,几亩见方的地方,由于今年秋天雨水不旺,带着乌蓬的船儿吃水很浅,停泊在财神湾里,象是等着财神的到来。站在桥上,向西望去,两岸枕河人家,青瓦白墙,没有船在水面上的悠悠荡荡,更显出了宁静安详。

      过了双桥,绕着财神湾来到了“香山堂”,一排乌黑的柜台,悬顶挂着木刻的招牌,原来是药铺。几包包好的中药挂在柜台上面,随着风而摇曳着,靠墙一溜的小阁抽屉,一看就是放中药的,回过身来,看到一把切药的铡刀,一副桌椅,几张发黄的字画,……药铺原有着一种药香,所以称之为“香山馆”很恰当,只是逗留一会,并没有嗅到,也许是时间的长久而湮灭了,看着周边簇新的家当,也许这以前根本就不是药铺,只是现代人用来招揽客人的噱头而已。到是那斑驳无色的白木招牌,却象是历经过风雨飘摇的年代,如今静静地品着古镇久而弥笃的韵味。

           

       “香山馆”药铺旁是一家茶馆,在路途中,翻看了一本有关乌镇的介绍,说其中的薰豆茶很有特色,看看这家茶馆的水牌上有着这一色的茶,还有一种叫锅巴茶,想着等我回程的时候可以伴着夕阳,坐这里歇一下脚,喝着这里的茶,那时候一定特别惬意。

        往西行,一条古朴的小巷,两排木门人家。小巷的石板路很平整,没有高一脚低一脚的担忧,但低头确看到了一种古铜钱型的排水孔,很有创意。这里的先祖们恐怕没有“士农工商”的失落感,而推崇着金钱的魅力。木门后的人家,拿来自家的茶叶蛋,玉米棒,臭豆腐叫买,所以一路走来,香味各异,只是急着看“百床馆”就没有时间饱一下口福了。
       “百床馆”徒有虚名,没有一百架窗,但每一架床都只能用简单的“漂亮”来形容了。说简单,其实她们根本就不简单。一架姊妹床,有两层,里面是床,有着飞凤,想毕主人在上面曾经缀满了香袋,而周围的幔帐收敛了姊妹的私房话和笑声;外层是放衣柜的,真是“以人为本”方便了女儿家更衣。还有一架是嵌骨的床,窗上的雕花自不必说,虽然已经脱落的色彩仍然可以让游者啧啧的赞叹她们曾经的辉煌。在木质的床架上,嵌着骨质的图案,象是在演绎着一个故事。不只是什么骨,睡在上面阴森可怖,还能安然吗?            

            一路走来,人还未到,先闻到了一阵酒香,柜台和“香山馆”的一样,只是靠墙一溜的架子上放着一坛坛红封白酒。一旁的几张八仙桌旁,都坐着喝酒的先生们,伙计的吆呵轻重缓急象是在唱水乡小调。一抬头看到了“公生糟坊”的门牌,看这里生意的红火象象是从远古走来,源源流长。一听有免费品尝的酒,就凑个热闹去后面酒坊里看看。一条回廊,廊前有着姑婆在卖“姑嫂饼”,吃惯了上海精致点心的人,是不太喜欢这种简单的食物的,但求一个新鲜,就买了几个尝尝,也算是为品酒垫个底。口味果然是属于地方风味的,也许就是面粉加芝麻粉混合而成的东西,不过也算尝过了。来到酒坊,看到两个巨大的酿酒槽,里面散发着醉人的味道,时间一长恐怕就要站不稳了。这里的人可真好,根本不吝啬酒,为远来的客人准备了一大缸酒,这个酒缸足可用来沐浴了,但不知白酒浴是否有美容养颜的效果。一个小杯三钱,一口酒一直爽辣到心口,连不喝酒的妈妈说好喝好喝,突然我发觉了我们家还有个酒仙。这种酒叫“三白酒”用白米、白面和白水酿就而成的。

     从“公生糟坊”的后门,就看到了一片蓝印花布从五六丈高的竹竿上一泻而下、轻舞飞扬,女孩子很是留恋这里的花团锦簇,三五成群的在合影留念,男士们却在一旁驻足观望,不愿意上前去凑个热闹,也许是嫌弃这女孩家的花哨,不愿意沾染;也许是欣赏这美景盛收,不愿意入画。这里是晒布场,位于作坊的后院。往前走,绕过几个厅堂,来到了前面的展厅,这里成列的我并不陌生,有很多都是在上海的商店里出售的东西:蓝印花布服装、包、伞……目光一转,却看到了一柄用蓝印布做成的团扇。扇面上一个四五岁的幼童骑在一架自行车上,走上前一看,旁边有一提款曰“瞻瞻底车,自行车”。这个“底”字很奇怪,也许是通假字吧,或是吴哝软语的译音,这么看来这副画也许有点年头。再仔细看看原来当作自行车轱辘的却是两把大蒲扇,蒲扇上的折痕看上去确象自行车的钢丝,真是一种童趣。根据题字我揣测着这画也许是朱屺瞻的作品,由从画的简练古朴、清新幽默来看又觉得有点象是丰子恺的画风。

          

      出了“蓝印花布作坊”继续往西行,已经是中午十分,小巷旁的人家都打开了门儿,招揽着游客尝一下她家的水乡菜肴,走进一家,向里看去,在临近水旁的窗前,摆下了三四桌,每桌两三个客,虽显拥挤,却很悠闲,没有了再容纳我们一行的地方,而我们也不愿意在这里白白浪费了时间,信步出得门来,却看见一奇怪的风俗,家家门前挂了一个装白色肉皮的袋子,真是古怪的很。 
           
       小巷蜿蜒向前,却不能一目将其看个通透,这也许就是韵味所在吧。继续往前走了一段,来到了一个热闹的地方,两个门一进一出,进口处悬挂着“茅盾故居”,在这小镇出此大家,真是意外,但听得知事的老人说这块地方出过一个太子读书处(明,昭和太子,想寻访一下,却已经没有了踪迹)两个翰林,十几个进士,几百个举子,在史册上有名有姓的也有几十位呢!真是卧虎藏龙之地呀,终于领悟了为什么这里的人们并不以推崇“商”而汗颜,原来这里掘一块就是汉土,掬一捧就是明水,整个的镇子被千年的文化所承载,虽不比苏杭的磅礴,而江南的文明却缺不得这一角呀。如此出类拔粹的小镇呀,因她的悠远古朴而滋润了一代代文化大家,而一代代文化大家又为小镇添上了一道道的辉煌。 
        
   “茅盾故居”的碑比其间的房屋更让人眼睛一亮,毕竟“茅盾”两字远比一座早年的局所更有内涵,更能让人思想联翩。一路从介绍茅盾生平的厅堂转到了他的书房、灶间、饭堂,桌是普通的桌、灶是普通的灶,猜测着当这位大文豪对着这些留下他儿时点滴的地方,想的应该是什么呢? 
            

       从“茅盾故居”的出口出来,终于透了一口气,这位大家的故邸竟然让我矜持地不能呼吸了。应该是被一位文人的曾经,一位文人的灵魂而震慑!……这边的恍惚还没有终结,那边却又引起了我的好奇。

               

                                         小作家祭拜大文豪
       站在“茅盾故居”的出口,一台头就看到了“林家铺子”,两地之间的距离竟然近得超过了我的想象,仿佛翻阅一页《林家铺子》的时间,就能到达。铺子很大,也很亮堂,可以想象当时的“林老板”是如何苦心专营,来支撑起这里的头面的。只是现在的“林家铺子”已经物非物,人亦非了,这里没有为从上海逃难人准备的“一元货”了,有的是为从上海旅游的人准备的工艺纪念品;没有了林老板的盘算,有的是林老板从来没有的富足。 

    进到了“夏同善翰林第”,江南的宅地不同北方的四合院四四方方,这里前一个厅堂,后一个回廊,左一棵桂树,右一株芭蕉,尽显着江南园林的景致和典雅。正厅成列着一套红木家具,暗褐色散发着悠远的灵光,随着别人的声音,抬头向上看去,从匾额的两边的墙里各伸出一个木阶,上面放着两个红漆木盒,上面两个金字“诰命”,屋主一定是曾经享受过皇家的恩崇,只是这敢恩带德的供奉方式有点奇怪。夏同善是个清朝的官,从介绍中知道了他曾经是光绪皇帝的老师,还为“杨(乃武)白(小白菜)案”上奏朝廷,使得杨白冤案得以昭雪。

     也就一二个钟吧,却让我领略了乌镇一番别样风情。 近来老觉得工作压力大,没想到到这里走走的感觉是那么的奇妙,想必是在城市住久了的缘故,如今踏在这块土地上,也算是一种情结的解脱吧。 

      

     时间在不知不觉中随着河水流走了,我一天的游览也将结束了,一路沿河的南岸向回走,南岸没有北岸的喧哗,只有千年的青石板路和上面的回廊,不少的游人坐在廊下,看着水儿悠悠或歇口气儿,或想着心事。在那一边有十几个老人,坐在午后的暖阳中,系数着他们旧时的故事。真羡慕他们的悠然,想着等我老了也找个这样的地方,和着我的朋友们,讲述着这里和那里的故事,你愿意一起来吗?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 陈国林 2011-02-19 14:56
    文笔很精彩啊!网站首页推荐!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