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江湖才子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外国人看世博,中国雄心勃勃(原创)

1已有 865 次阅读  2011-01-18 20:36

     

    “上海世博会是今日中国的价值符号,世博会将中国和世界联系在一起。上海世博会将是中国与世界的再次广泛接触,是不同种族、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之间的理解与友好”。这是英国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评价,从外媒评价可以看出,世界各国对上海世博会都显出了极大的关注,这一切都显示出2010上海世博的巨大魅力。这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国庆阅兵式之后,我们再次感受到的世界目光的一次聚焦。又一次让世界感受到中国无与伦比的活力。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曾说过:“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两千多年后,广迎天下客的上海世博会,不仅让身为东道主的中国人不亦乐乎,对于来自五湖四海的国际友人,同样是件赏心乐事。他们有的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真实的中国、真实的上海;有的,则在世博会上找到了人类共同关注话题的答案。 
  世博会德国馆设计师魏悉理这样描述上海世博会:“这里能看到‘最中国’的东西,同时,也能看到‘最跨国界’的东西,这是世博会令我着迷的原因。”

   

                    作者采访德国馆设计师魏悉理博士

   作为上海资本主义历史的象征,今天的外滩已是焕然一新。一个华尔街铜塑“金融牛”的复制品,这头牛身上承载着这座城市成为全球最新金融霸主的无限渴望,它成了完美折射上海勃勃雄心的一个新地标。 外滩的铜牛由华尔街“愤怒的公牛”的原设计者创作完成,坐落于极富艺术装饰风格(Art Deco)的黄浦江畔。几代人以来,这里一直是上海的象征。

   不过,在上海彻底重塑城市品牌的规划中,这只铜牛只是微不足道的一部分。耗资4000亿元人民币(合590亿美元)的上海世博会(Shanghai World Expo),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花费的两倍以上,而其影响力有可能将更为持久。

   
      世博如同文化过山车,它让游客在短时间内浏览各国的风土人情。不同文化带来的冲击,和过山车带来的感官刺激很相像。”这是美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汉娜世博会的第一印象。在不少老外眼里,上海世博会是继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全面了解中国的又一次机会。因为“没有什么比世博更能全方位了解真实的中国”。 许多老外将中国馆作为“必经站”。来自加拿大的小伙子亚当从事哲学研究,他说,作为外国人,最想看到中国的软文化,即除了美食和功夫之外的东西。从中国馆出来,亚当说他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答,答案就隐藏在活龙活现的清明上河图中,也隐藏在展现中国家庭生活的多媒体短剧《同一屋檐下》中,更隐藏在每个耐心排队的游客身上。 “中国和上海,全世界几乎无人不知,但不可否认其中存在误解和偏见。因此,要吸引外国人都来实地看一看。世博会,是个很好的机会。”德国汉诺威展览公司董事局成员顾桥博士如此评价。

   天下大同”之美 。吸引世界目光的还有独一无二的中国元素。古老而绚烂的传统文化一直是中国的标签,对于世界的吸引力是长盛不衰的,此次世博会突出中国元素,从世博园中国馆在阳光映照下显现出的中国红,到夜幕下浦江两岸舞动出的流光溢彩,从中国馆的各种国宝展示,到全国31个省区市及港澳地区携手打造的中国元素展示,来自中国各地的魅力独特的传统文化遗产,以及展示各民族民俗风情的表演、展演、传习互动等多种形式都全景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全貌和魅力。让世人大饱眼福。

       

                  作者采访美国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博士汉娜

    如果说以中国馆为代表的“中国元素”,是让外国参观者对世博会倍感新奇的原因;那么本届世博会对于绿色、低碳等理念的演绎,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外国人士,找到了认同和共鸣。此次世博会的提出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契合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现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也是世博会历史上首次以“城市”作为主题,赢得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关注。为了给主题演绎找到一个有效的表达方式,在世博园区首次增设一个小“特区”用来打造“城市最佳实践区”,不仅集中展示全球具有代表性的城市为提高城市生活质量所做的公认的、有创新价值的各种实践方案和实物,同时为世界各个城市提供一个交流城市建设和发展经验的平台,并引导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哈佛博士汉娜,至今对信息通信馆的“梦想收集器”印象深刻。通过手持移动终端,游客可以感受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带来的便捷:人可以和冰箱“对话”、控制自己体内的纳米机器人准确到达病灶……汉娜还和馆内工作人员探讨了未来信息技术有可能带来的积极或消极影响。“我第一次发现,原来中国年轻人和我们一样,也在关注科技如何改变未来生活。”汉娜在她的世博游记中写道。 在过去的6个月里,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人们,一起在英国零碳馆触摸未来节能建筑的雏形,在丹麦馆体验自行车出行在未来城市的可能性,在日本馆感受"会呼吸的墙"……德国歌德学院秘书长康纳普说,国与国之间的交流,商品进出口只是初级阶段,不同国家的人们围绕共同的问题进行想象和讨论,就成了一种"天下大同"的美,这也让他忍不住一次次往世博园跑。

   世博无形"财富"。除了游客,参与世博会筹办的"老外",更是对它有一份难以割舍的情怀。因为,正是有了世博,他们在事业上获得了先机和优势。德国馆设计师魏悉理便是其中之一。他的德国石凯建筑设计公司在欧洲小有名气,先后为奥迪汽车、三星电子等知名品牌做过设计,但设计世博会德国馆,是他们接下的第一笔大单。 魏悉理解释,大单之"大",不在于赚到多少利润。对公司来说,参与世博是打开中国市场的一张名片;对个人来说,设计德国馆中运用的诸多新理念,也为今后事业开辟了全新方向。 "我设计的德国馆,有许多公共空间供人休闲避暑,我想以此呼应世博主题,让人在城市中生活得更加舒适。这一过程中,我的设计理念得到不断更新,这是世博给我的财富。"魏悉理说。

 

   上海世博会向世界成功地展现的中国新形象。上海世博会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在发展中国家举行的综合类世博会,也是世博会159年历史以来规模最大、国际参展方最多的一届世博会,国际参展方的数量创下世博会的历史新纪录。2010年上海世博会之规模堪称前所未有。中国政府成功举办这次盛会,是一次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国际形象和影响力的集中体现,中国以自己的实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显示出经济发展、社会开放、国家稳定的新形象,从而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上世纪90年代象征着所有未来主义风格的东方明珠塔(Oriental Pearl Tower)一样,飞碟形状的世博文化中心,注定会作为上海的最新面孔,出现在各种明信片和网页上。

          外国佳宾流连于中国馆活龙活现的清明上河图中 

上海世博会至少创立了三个世界纪录:参观人数,参展数量以及参展面积。“上海世博会即将结束,但是她的吉祥物‘海宝’仍将继续为城市街道增添光彩”。

   
世界对上海世博会给予了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同时这也是对中国的高度关注和高度评价 ,是中国在世界舞台的又一次完美亮相。

 

http://blog.ifeng.com/article/9697466.html

分享 举报

发表评论 评论 (1 个评论)

涂鸦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