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林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忐忑》:艺术?娱乐?

已有 603 次阅读  2011-04-09 13:31

 

几个月之前还只在声乐圈内小有名气的龚琳娜凭借一首《忐忑》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一时间在电视上、网络上到处可以看到这首歌的视频,随之而来还出现了郭德纲版、黑人网友版等不同翻唱版本。

 

在湖南卫视“给力”2011跨年演唱会上,龚琳娜炫目的着装、夸张的表情以及电视导演适时切入的观众搞怪模仿的镜头,更使得龚琳娜及其“神曲”成为了万众瞩目的中心。

在同李宇春、小沈阳、张杰等娱乐明星一起谢幕的时候,声称要做“中国新艺术声乐”的龚琳娜面对自己以如此娱乐的方式走红似乎并不感觉尴尬。

 

“《忐忑》”从我的技术上是非常难的,但是你看现在老百姓,老人、小孩,有很多普通人,不是学音乐的人也非常疯狂,很喜欢。如果你在艺术上站得住脚,真的会辐射力很强的,”龚琳娜在民族音乐学者魏小石的网络电台上这样说。

 

龚琳娜把这首歌的成就归功于她的丈夫、《忐忑》的作曲者德国人老锣。老锣本名Robert Zollitsch,上世纪九十年代来到中国,曾经组建过几支中德融合的乐队,并创作过不少具有中国味道的作品。

 

然而,在我看来,老锣对中国音乐的热爱固然值得尊敬,他作品中的中国味道却只是一种带有东方色彩的调味剂,而缺乏对中国音乐的真正理解。老锣在谈论中国音乐时言必称“气”、“韵”等中国概念,但这些概念更像是对西方人而言充满异域风情的标签,甚至标题“忐忑”也有此嫌疑。而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的龚琳娜在音乐理念上却深受老锣的影响,这不禁让我想起萨义德在他的《东方学》开头所引用的马克思的话:“他们无法表述自己;他们必须被别人表述。”

 

龚琳娜说中国音乐的音色和韵味非常重要,它们跟中国的语言有关,把音色和音韵唱好是演唱中国音乐的根本所在。因此她在《忐忑》中有意借鉴了戏曲的发声方法和韵味,以此来实验她的“中国新艺术声乐”。

 

在龚琳娜的演唱中确实可以听到她对戏曲声腔的模仿。然而戏曲的声腔是为了表现特定的情绪而存在的,有其内在逻辑,而在《忐忑》中的声腔似乎成了一种纯粹的炫技表演,而且经由龚琳娜“民族唱法”痕迹严重的嗓音表现出来就成了加倍的炫技,使人不禁有“东施效颦”之感。

 

在这项“中国新艺术声乐”成果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艺术声乐作品的匮乏。自从学院派的“民族唱法”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建立以来,除了为体制内的词曲作者和演唱者提供生计,为我们留下的优秀作品寥寥无几。而在生产了众多的主旋律作品和千人一面的歌手之后,这一体制内的教育——就业循环仍在继续。

 

    而一部分走出去的歌手在面对国际舞台时所感到的茫然是她们在国内音乐学院接受的教育所无法解决的。她们要向世界表现自己的中国性,然而她们不能再唱“一条大河波浪宽”或“党啊,亲爱的妈妈”。她们该唱什么呢?

 

中国传统音乐是中国新音乐的源泉,向传统学习也是理所当然的发展之路。只可惜,由于缺乏中国作曲家的有力支撑,当代的中国声乐作品仍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老锣的《忐忑》是一次尝试。这次尝试很难说成功,但是把创作“中国新艺术声乐”这项艰巨的任务全交给一位外国作曲家这件事本身就很不靠谱。

 

在我看来,老锣和龚琳娜有一些比《忐忑》更好的作品,只不过因为不具备娱乐潜质而没有流传开来。我支持他们在“中国新艺术声乐”的路上继续探索,但我也同意一位网友在听完《忐忑》后的留言:“啥时她把从音乐学院学的那些都还回去,就好听了。”

 

当然更多的网友并不关心“中国新艺术声乐”的命运。《忐忑》的流行就像“给力”这个词的走红一样,给了大众一个娱乐和围观的对象。当《忐忑》被娱乐围观腻了之日,也就是下一首“神曲”出现之时。

 

 

来源:FT中文网 编辑:禹帆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