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国林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国王的演讲》三个男人一台戏

已有 773 次阅读  2011-03-30 13:57


  第八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可以说是非常平稳的一届,和现在的天气一样,只是稍微有点“冷”。此前被一路看好的导演大卫·芬奇和他的影片《社交网络》都闪在一旁成了陪衬,而电影《国王的演讲》则风光无限,独揽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该片的导演汤姆·霍伯、男主角科林·费斯和编剧大卫·赛德勒也成了当场最幸福的3个男人。


  给王太后写申请信


  影片《国王的演讲》根据英王乔治六世(1936年至1952年在位,现任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的真实故事改编。在登上王位之前,因为口吃,他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最终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帮助他克服了心理障碍,两人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36年12月,乔治六世的哥哥爱德华八世为了迎娶寡妇辛普森夫人放弃王位。于是,乔治六世临危受命成了国王,他最终战胜了自己,1939年9月3日,在英国对德国宣战后,乔治六世通过广播直播节目向全世界发表了一段讲话。这段呼唤爱国主义精神、鼓励人民坚持到底的庄严演说,成为这位英国国王在位期间最重要的时刻,更对二战进程起到了重要作用。《国王的演讲》是一部典型的励志类传记影片。


  事实上,该片编剧大卫·赛德勒本人的经历也是一部励志片。在北京时间2月28日奥斯卡金像奖的颁奖典礼上,74岁高龄的编剧大卫·赛德勒手握小金人说:“我爸爸总是说我开窍晚。我相信我是得这个奖最老的一个人。我希望这个纪录迅速被打破,不断被打破。感谢女王没有因为我在电影里面用了脏话而把我关进伦敦塔。我要把这个奖献给全世界所有的口吃者,我们也有声音,我们也曾被听到。”


  和乔治六世一样,大卫·赛德勒也曾经是名口吃者。他生于伦敦,幼年时因为躲避二战,举家搬往纽约。父母收听广播了解大洋彼岸的局势,赛德勒因此亲耳听到乔治六世在广播电台号召英国人民奋起抵抗纳粹的演讲。“我对那篇演讲印象深刻,因为我知道,乔治国王曾经得过和我一样的病症。”赛德勒从幼年开始就接受长期的口吃治疗,直到16岁,他的口吃终于治愈。


  对于满头银发的大卫·赛德勒而言,拿到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的经历比治疗口吃更曲折。年轻时的赛德勒就对剧本满怀热情。他的编剧工作开始于上世纪60年代,最初关注的是电视。但因为不怎么成功,他曾短暂退出过这个行业。70年代初,在老朋友弗朗西斯·科波拉的邀约下,赛德勒又回到好莱坞,为影片《塔克:其人其梦》撰写剧本,没想到人生中第一部影片却石沉大海。该片最终到1988年才上映,足足让赛德勒等了10多年!


  在写完《塔克:其人其梦》后,赛德勒也曾撰写过《寻找卡米洛城》、《淘金梦》和《国王与我》等影片剧本,但都没有什么反响。不甘心默默无闻下去的赛德勒,决定倾尽心血打造出一部拿得出手的作品。他想到了自己幼时的经历,想起了乔治六世那篇激动人心的演讲,一个故事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这就是《国王的演讲》。他立马着手收集材料。先找到了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的儿子——一名退休的神经科医生,他拥有父亲的日记。但小罗格坚持说,想从他这里收集材料,必须先获得伊丽莎白王太后,也就是乔治六世遗孀的首肯。赛德勒于是写信给英国王太后发出请求。“请不要在我有生之年那么做,”王太后回信道:“那些回忆太痛苦了。”无奈中,赛德勒只能等下去,结果王太后活到101岁,他足足等了20年。漫长的日子里,他只能一遍一遍地改稿,据说到开拍前,赛德勒已改了50稿。


  2002年,王太后去世。《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也正是在那之后才开始筹拍。赛德勒将乔治六世的自卑、绝望和委屈刻画得恰到好处,并最终将这一切转化成了勇者的风度。电影后半段,乔治六世在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的帮助下,克服口吃发表演讲的过程看得人眼眶发热。


  捕捉到了国王的内心


  对于大多数电影观众而言,导演汤姆·霍伯是张新面孔。1972年,他出生于英国伦敦,从他最初执导的BBC(英国广播公司)走红电视剧集《丹尼尔的半生缘》中,就可以令人领会到一种浓浓的英国味道。英伦风格在他执导的电视剧《伊丽莎白一世》中表现得更加充分。在汤姆·霍伯的诠释里,人们看到了一个情感丰富、内心坚强的女王,她向她的战士们说:“我知道我只有一个柔弱女子的躯体,但我有一颗国王的心。”


  汤姆·霍伯非常擅长拍摄王室题材的电影,他能捕捉到这类人的内心。在听乔治六世最后的录音资料时,霍伯发现国王的口吃症仍未痊愈。“显然,他一辈子都在努力克服口吃,而这部电影讲的正是一个人如何学会克服自己的困难。”


  据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看过这部影片后非常感动。“能够获得王室的赞许,对我是巨大的肯定。” 汤姆·霍伯说。《国王的演讲》目前在北美的票房就达到了8640万美元,全球票房已突破2亿美元大关,真是名利双收。


  在颁奖礼上,汤姆·霍伯将《国王的演讲》的成功归功于自己的母亲,正是后者读到了剧本之后推荐给霍伯,他才有了最终拍摄这部影片的想法。“我的感想就是:要听妈妈的话。”霍伯打趣道。


  长着一张典型英国绅士的面孔


  科林·费斯几乎是国王乔治六世这一角色的不二人选,他长着一张典型英国绅士的面孔。1960年,他出生于英国汉普郡的一个学者家庭,父母都是大学讲师,很重视培养他的艺术修养。


  长大后,因为爱好表演,科林·费斯没有念大学,父母并不反对他的爱好。于是科林·费斯开始在一家不甚有名的学校里学表演。


  对这样一个不是科班出身、也从没有过影视经验的人来说,演艺圈并不是那么好混。24岁时,科林·费斯才得到了自己的第一个电影角色。出道都如此晚,出名就更艰辛了。


  1995年,35岁的科林终于等来了机会。在BBC的6集电视剧《傲慢与偏见》中,他出演了风度翩翩的贵族青年达西,一夜之间暴红英国。在这之后,凭借着《英国病人》、《莎翁情史》、《真爱至上》等电影,他的英伦绅士形象深入人心。近几年,科林·费斯更是春风得意、羡煞旁人。


  2010年,他刚刚凭借《单身男人》获得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和威尼斯电影节影帝,今年又再度凭借《国王的演讲》得到第二个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并捧得了奥斯卡小金人。奖项公布之前的各种预测里,人们几乎是一致认为他会成为新科奥斯卡影帝,这个奖得的毫无悬念。


  对职业演员来说,扮演乔治六世,模仿口吃并非难事,更大的挑战来自对其复杂性格的精准把握。科林·费斯说他最怕把乔治六世塑造成一个可怜虫,“我不想被淹没在黑暗中。事实上,这是一个性格极其丰富的人物。”无论是自卑的口吃患者、孤傲的王子、慈祥的父亲、温存的丈夫、愤怒的兄弟,还是临危受命的国王,科林·费斯都表演得丝丝入扣,细腻而不失大气。


  “本片讲述的不是治疗口吃,而是治疗思想。”一位影评家说,可能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年轻人出乎意料地喜欢这部电影。导演汤姆·霍伯则表示:“我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大家知道,在英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这么一位有趣的、值得尊敬的国王,他带给了当时的英国人民一种信念。同时,我觉得这种信念完全适用于当下这个年代。”

分享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