妞儿

用户主页 » 文章列表 » 阅读文章

走近国学 体悟中医

已有 680 次阅读  2010-07-24 01:40   标签周易  中医  国学 

走近国学  体悟中医

 

     张其成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中医药文化》2010年第2期

    

 

三、中医与国学的内在关联

    说完了国学和《周易》,我们再来谈一谈中医学。在我看来,中医学的价值取向与国学完全相同,都是阴阳中和。中医怎么讲健康呢?其实就是讲阴阳中和,分三个层面:天人合一、人我合一、形神合一,概括起来就是阴阳合一。我认为中医学是对《周易》最好的继承和运用,她运用在了人的生命规律上。天属阳,人属阴,天人合一;从内外角度看,人是阳,我是阴;从主从关系看,我为阳,人为阴,总之是要人我合一;形属阴,神属阳,形神合一。这三个层面和谐了,就健康了。《内经》开篇说:“昔在黄帝,生而神明,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史记·五帝本纪》也有这样的记载,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生而神明,弱而能言,幼而循齐,到第四句“长而敦敏”就区别开了,到“成而登天”区别就更大了。如果你能做到“长而敦敏”,那么就不难“成而登天”,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度过天年。什么叫养生呢?养生最核心的是养神,复归于婴儿,保存婴儿时期的那一份天真。老子从中悟出了一个大道理,即做人做事要柔弱、虚静、内敛,而学国学的最终目的也是叫你修心、安心。

    我们简单的分析比较一下中、西医学。简单地说,我们中医的治疗是中和、调和性质的;西医的治疗是对抗性的。我有个朋友说:“中医治癌症,只是把癌细胞看成是一个不听话的孩子,不是敌人。”这句话大家可以讨论。其实中西医治疗癌症可以打一个比喻:癌细胞好比毒草,西医治疗是把毒草除去而不改善土壤,所以除掉之后还会长出来,而中医是改善土壤,而不是锄草。不管是采用中药、针灸,还是推拿,实际上都是在激发自愈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根本目的是努力改变土壤。而不是把癌症当成敌人,非得杀灭不可。从这里你也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异。所以说,西方文化是把形神分离的,中医则把人体看成一个整体。我们从宗教的角度来认识一下东西方文化的区别,西方的文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基督教的文化,无论是基督教、天主教,都信奉上帝,上帝和众人之间有一道鸿沟,众人永远成不了上帝,上帝是唯一的,统领一切,伊斯兰教也同样,信奉的是真主,众人永远成不了真主。但东方文化则不然,我们的儒家说人人可以成为圣人,道家说通过修炼人人可以成为真人,佛家也说人人皆可成佛,佛即是觉悟者。这从某种程度可以看出中西文化、中西医学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

    对于中医学来说,它最精华的是气和象,即气本体和象思维。中医学是原创思维,这种思维是以“象”为模型的,包括气、阴阳、五行。这种思维方法主要是从《周易》来的,太极就是气,最根本的。两仪就是阴阳。四象就是五行,比如说太阳就是五行的“火”,太阴就是五行的“水”,少阳就是五行的“木”,少阴就是五行的“金”,那么“土”呢?土不占四方而统领四方,土不占四时而统领四时,土居中央。如此可以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气是什么呢?气是物质?是功能?是能量?是信息?气叫什么没关系,但一定要体会到,这才是重要的。庄子说“通天下一气耳”“气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天人合一是用“气”,人我合一是用“气”,形神合一也是用“气”,《黄帝内经》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还讲了六类气:元气、营气、卫气、宗气、脏腑之气、经络之气。我们再来看“象”,气也可以说是象,象不纯粹为一种形。“象”分两类,一类是物象,其实就是形,有形之象;另一类是意象,是无形的,但可感觉到。老子说:“大象无形”。《周易》说:“易者,像也,像也者,象也”。《周易》就是象,八卦是卦象,中医讲脏象、舌象、脉象、证象、药象等等。中国人用的思维就是象思维:阴阳是象,经络是象,脏腑是象。钱学森曾把中医学说成是“唯象中医学”,是十分有见地的。把“象”搞清楚了,中医的问题就清楚了。

    四、坚定信心,发展中医

    “中医究竟是不是科学?”这个问题其实很好回答。什么是科学?如果把“科学”看成就是现代自然科学,是牛顿力学之后的那种科学,那中医当然不是科学,那种科学必须要满足三个条件,第一逻辑思维,第二数学描述;第三实验验证。中医可以吗?当然不可以。但不能因此说中医不科学,因为科学是有多种形态的、多元的。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医当然是科学。而我们中医人要做的是不要处处和西医争高低,也不要想方设法、不惜代价来证明自己是“科学”,而是要坚持自己的主体、自己的特色。中医作为一种以象思维、气本论建立起来的医学模式究竟怎么发展?我的观点很简单,就是“坚持主体,发扬优势”,八个字,或者称为主体优势发展论。既然大家入了中医药大学的门,就希望能够一直走下去,那么最终就会看到光明。祝大家前途光明,事业辉煌!谢谢!             (上海中医药大学李海英 杨彦伟 整理)

分享 举报